雅昌艺术网 |艺术家网首页 | 论坛 | 博客 | 艺搜
 
 王玫
 http://wmei.artron.net/
 
  搜索:
 
《藏地物语》序
 
作者:徐家树  发布时间: 2015-07-29 10:07:43
 
 

  书房的窗开着,南半球冬日温和的阳光,把窗外各色玫瑰照得更加艳丽。二只红嘴白羽的海鸥在绿草地上跳跃。伴着大海气息的和风,带来似有似无的海潮声,难道是藏地寺庙里群僧的诵经声又在响起?



  是的,何止声音,还有熟悉的酥油与燃柏枝的香气,它们正从我的数码工作台上,并列着的那三台大计算机屏幕里散发出来。屏幕上展示着的是一组王玫刚从地球另一边发来的图片:藏地的经幡、玛尼石、佛塔,还有她的拍摄随感:‘踏上西去的路途,我的心才能宁静下来。高原的天开始渐渐发蓝,空气渐渐开始清新,海拔开始升高。古老的小寺院里,虚掩的木门“吱呀”一声,悄无声息地出来一个穿着红色袈裟的喇嘛;酥油灯被一盏盏点亮,那些修炼已久的大师僧眼睛里开始闪烁着崇敬的光芒,经堂里传来低沉厚重、此起彼伏的诵经声。’



  2006年9月,我在兰州谷仓艺术馆第一次见到王玫。那天大家在为“视境——海拔0-3500米”影展布展,就请王玫拍些工作照。她对大环境的熟练把握和对细节的精确关注,她手握相机时沉着,敏捷,果断又自信的拍摄作风,都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。


  回到澳大利亚后至今的十个月里,我共收到过王玫发来的四十多封电子邮件,报道着将要去或刚去过了的藏地某处,附着很多新作和拍摄随感。每组图片里都会有一些精采的作品使我眼前一亮;也有用航空邮寄来的“西藏人文地理杂志”,上面刊出有她拍的经幡和佑宁寺的组照。很快我对王玫的摄影作品和她对摄影的认识有了相当全面的了解。



  曾经想当画家的王玫,受过良好的专业美术训练。细看王玫作品中那些无生命的经幡、擦擦、玛尼石,因精确的光线选择和优美的线条组合,使它们如同注入了生命而有了灵气;因巧妙地与大自然的环境相呼应,而使这些个体显现出文化和历史的沉积和永恒;因强烈的色彩表现有时甚至大胆地只用单色,表达了拍摄者对主题的深厚感情;因对大面积黑色剪影和轮廓光的巧妙对比,使作品产生强烈的立体感和简单的黑白兰效果,从而营造出宗教的神圣和神秘。在寄来的一篇随笔中她写道:‘我从小生活在西北这片浑厚文化沃土上,从血脉到筋骨就已浸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眷恋。在吮吸着她的乳汁、呼吸着她的气息时,你会发现它是如此的丰富厚重,闪耀着智慧的光芒。当你全身心地去撷取,并深深爱上它的时候,你已经没有任何的理由,因为你属于她。’因此王玫的作品也深深地感动着读者。


  王玫作品中的藏地牧民、僧人、老人和儿童,都自然而真切。因为她把自已的生活与他们看成是一体的,以关怀和热爱的情操用摄影来作见证。王玫拍摄了很多民俗文化组照,但不是简单地或猎奇式地拍摄她所遇或所见,而是在对民俗文化作了精心研究之后,从整体到局部的生动描述。因为王玫是‘把摄影作为掌握西部历史文化的一个学习工具,打开一扇扇知识的窗口,敲开一个个历史文化殿堂,带领我看到、听到、触摸到最深沉最厚重的西部少数民族文化内涵,做一个用摄影说话和讲故事的人。’



  就在我写这篇序文的时候,又收到了王玫的好消息:‘今年全国影展上组委会通知我获了两个奖,一个单幅的,一个是专题。’对这样的消息我是非常高兴的,但我并不吃惊。我记起她信中的一句话:‘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大山需要攀登,但肯定是要去攀登。我默默心存感激,是摄影让我做一个永不知疲倦的跋涉者,因了摄影,我懂得了生命的存在价值。’我相信这本作品集,只是王玫攀登过的一个小峰的记录,她还会登上更高的山峰。


  2007年8月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市

 
(新闻来源:艺术家提供)